為什麼我要把這兩顆行星放在一起討論?那是因為兩顆行星在近代占星學上衍伸出一些重要的意義。冥王星已經被NASA降等為矮行星,但冥王星在占星學上還是有其重要的地位,只是近代占星的外行星(天王星、海王星、冥王星)因為距離太陽的軌道已經較為遙遠,因此三王星加入占星學後,與太陽系內的6顆行星間的相位影響會左右地球上許多事件。至於其他小行星,尤其是凱龍星,在近代占星學中興起,卻存在著爭議,在此我會以較為科學與理性的角度做一些分析。
有關冥王星,為何被降等為矮行星呢?
首先,冥王星座落的位置,已經是在天王星與海王星外圍的古柏帶了,古柏帶中其實存在著許多小行星,但這些小行星的體積都不是太大,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大型行星引力的影響,造成運行軌道不太穩定的狀況。但冥王星卻是一個例外,冥王星與太陽有公轉的軌道,同時還有衛星環繞,卻由於星體太小(體積只有月亮的三分之一)不像其他的大型行星有足夠的引力,清理週遭的星群,因此被降格為矮行星,然而這些定義,在天文科學界都還在爭議中。因為以行星的定義而言,冥王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,以占星學的角度來看,冥王星的影響力確實是存在的,有關冥王星相關文章,可見:
外行星與世代價值觀的關係 (冥王星篇)
凱龍星是什麼?
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,占星學的立足點,都是由「行星」間的軌道、引力的影響定義而成,這些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運行,行星與行星間產生的一些能量碰撞,成為預測一些事件的指標。冥王星即便從行星被降格成矮行星,它卻還是繞著太陽在公轉,同時有一定的運行規律,行星的定義是由人類去做分類的,確實存在著的引力與規律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然而,凱龍星是一顆行星嗎?
以天文科學的角度而言,凱龍星與太陽之間的公轉軌道並不穩定,一開始被定義成小行星,不過,大部分的小行星都聚集在古柏帶,凱龍星卻落在土星與天王星之間。到了近代,科學家發現凱龍星逐漸發展出像是彗星的尾巴,因此被研判,凱龍星可能是古柏帶被行星的引力拋入太陽系內、行進速度較慢的彗星。可預見的是,在短期內(這個短期是幾億年的短期),彗星也會被行星間的引力產生軌道,然而凱龍星本身卻不一定具有足夠的能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力。(至少在天文學來說是如此。)
這也就是冥王星還在占星學上佔有一席之地,然而有許多的小行星在能量發揮有限的情況下,某些占星學研究者(像是狼大我)不採取小行星作為參考價值的原因在此。
當然,還是有很多占星師會對於小行星的影響力有很多琢磨,但每個人的觀點不同,在此,狼大就現有的知識,提出中性的觀點。提供大家參考。